“鬼捉人”遊戲中沉迷扮演殺手角色是不是搞錯了什麼

發佈日期

  由一個人來扮演“鬼”,將其他人找出並抓住的“鬼捉人”遊戲,想必大家小時候就算沒玩過也都有見過。這可能是全世界所有小孩子童年時共通的一項集體性遊戲之一。

  雖然在不同地方不同人群裡衍生出了各種版本,有著這樣那樣不同的規則,但是負責抓人的“鬼”與忙於藏匿逃命的“人”,這兩個要素卻始終沒有變過。

由《哆啦A夢》產生的疑問

  記得筆者以前看《哆啦A夢》漫畫的時候,有一集故事中大雄他們也在玩“鬼捉人”的遊戲。身為孩子王的胖虎非常樂於扮演“鬼“的角色,並始終霸佔著這個角色的扮演權,其他小朋友們也都非常懼怕被胖虎抓到。透過故事可以看見,在這個遊戲中,胖虎始終掌握著主動權,控制著遊戲的節奏。

  那個時候筆者就對漫畫裡的情況產生了一絲疑惑。

  因為在筆者小時候,“鬼捉人”這個遊戲裡,沒有人願意主動去當“鬼”。大家都會聚在一起用猜拳之類的方式選出一個最倒黴的人去當“鬼”。甚至在有時候,身邊的小朋友們還會逼迫那個一直受欺負的人去當“鬼”。可以見得做“鬼”這件事在某種意義上能夠說是一種懲罰。

  所以以筆者的個人經驗來說,在《哆啦A夢》的漫畫裡,不應該是總被人欺負的大雄被逼著一直當“鬼”嗎?怎麼會是天天欺負人的胖虎呢?

  現在再回想起這件事來,發現這種差異其實很好理解。

  “鬼”角色遊戲體驗的差異,根源在於他人是否對自己有“恐懼感”。

  只要稍微想一下這個遊戲的整個過程就能夠明白,在小時候我們玩“鬼捉人”這一遊戲時,雖然“鬼”是一個狩獵者的角色,但是在遊戲中真正一直掌握主動權的,卻是忙於逃命的“人”。

  因為所謂的“鬼”只不過是遊戲玩家扮演的一個身份,一個稱呼,其他的小朋友並不會因為對方扮演“鬼”就去害怕他。因此面臨人數眾多的目標時,勢單力薄的“鬼”就成了被戲耍的物件,也就沒有人願意去扮演了。

  但是胖虎並不一樣,胖虎在漫畫裡做為一個霸道且一直欺負他人的角色,每一個小朋友都打心底裡害怕他。所以他才能夠很好地享受扮演“鬼”的樂趣,才能從頭到尾都獲得優越的遊戲體驗。

我在遊戲中扮演殺人鬼

  Behavior Interactive 工作室在 2016 年發售的生存遊戲《黎明死線》,就是這麼一款將“鬼捉人”規則進一步強化後的遊戲。在該遊戲中,我們也能夠看到和上文類似的玩家生態。

  該遊戲中每局共有五名玩家,其中一人扮演極其殘忍恐怖的殺人魔“屠夫”,而另外四人則扮演逃命苟活的“倖存者”。

  遊戲整體的場景與氣氛都渲染得極為到位。場景地圖昏暗恐怖:破敗不堪的莊園、凌亂扭曲的森林、倒閉的瘋人院、藏匿屍體的農場等等。從地圖上就給予“倖存者”玩家充分的壓迫感。與此同時環境音效也在不斷刺激著“倖存者”玩家的感官,烏鴉的叫聲,其他“倖存者“的慘叫,還有“屠夫”逐漸靠近的腳步聲與心跳。

首頁 1 2 3 4 下一頁 共4頁
提示:支援鍵盤“← →”鍵翻頁
0

相關攻略文章

最新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