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刷完《沙丘》 發現RTS神作《沙丘2》兩個冷知識

發佈日期

  電影《沙丘》已經上映快一個月了,但我現在才寫出這篇文章……主要是因為我才剛四刷完沒多久,還看了原著小說的第一本,勉強算是個懂哥了。

  曾執導《降臨》《銀翼殺手 2049》的維倫紐瓦這次同樣也用充滿宗教與神秘主義氣息的《沙丘》徹底征服了我。我試圖向一位平時開黑打《世紀帝國 4》PvP 的 80 後安利《沙丘》,沒想到對方上來就是一句“我十幾年前就玩過了”,完了還嘲笑我是個沒有童年的 95 後小屁孩。

  行吧,你年齡大你說了算,畢竟禿頭也是你先禿。不過被他這麼一刺激,我還真來勁了——雲歸雲,在還原遊戲歷史這方面我可從來沒怕過誰。

  我從外網上翻來了一大堆資料,還親自在模擬環境裡執行了當年的原版《沙丘 2》進行體驗。正所謂功夫不負有心人,我這一通考古還真的發現了兩個可能很多老玩家都沒意識到的真相:

  1.《沙丘 2》不是《沙丘》的續作,兩部遊戲唯一的共同點就是名字一樣;

  2.被譽為 RTS 鼻祖的一代神作《沙丘 2》,其實並不“沙丘”。

一切的開始:新浪潮科幻文學運動中橫空出世的《沙丘》

  要理解為什麼《沙丘 2》不“沙丘”,我們就要理解《沙丘》原著小說為什麼能夠封神。

  二戰後的美國文學界正在經歷所謂的「黃金時代」。艾薩克·阿西莫夫的《基地》、羅伯特·海因萊因的《星船傘兵》、雷·布萊伯利的《華氏 451度》等一大批經典嚴肅硬科幻作品都在這一時期橫空出世,對全世界的科幻文壇造成了舉足輕重的影響。這些作品大多聚焦於【科幻】這個詞本身,通俗地說就是強調作家既要能想出足夠酷炫的點子,又要保證點子“很合理”。

  不過,二戰後的美國同樣存在一大群具有叛逆精神的人們。就像搖滾之於 60 年代的美國流行樂,「黃金時代」也有屬於自己的叛逆流派:「新浪潮運動」。這些特立獨行的作家們認為科幻文學不應該只專注於尋找人類在群星之間的位置,而應該探尋人類自己的定義究竟是什麼——在這樣的思想環境中,新浪潮作家們開始將人文社科和哲學思想加入科幻作品,而 1965 年出版的《沙丘》第一部小說便是這種精神的產物。

  在《沙丘》一書中,作者弗蘭克·赫伯特為了探尋人類的邊界而設定了一個有趣的背景:曾被機器人奴役的人類在一場被稱為“巴特勒”的戰爭中贏得了勝利,並決定再也不生產任何機器人和 AI。

首頁 1 2 3 4 下一頁 共4頁
提示:支援鍵盤“← →”鍵翻頁
0

相關攻略文章

最新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