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都討厭的“刷好評”,是早就趴在Steam上吸血的寄生蟲

發佈日期

在我上大學的時候,我那門專業中有一個學術分支叫做“古典文獻學”。這個分支中,“目錄學”是一個必修的專案。這門學問符合許多大眾對學術研究的認知。其相關的著作,我都基本只能看個“目錄”,與黑格爾的《小邏輯》在我心中的地位不相上下。

但即便如此,我也不會否認這門學問的重要性。甚至我會認為,在現代社會,對“目錄”的認知,比以往任何一個時期都來得重要。

誰都討厭的“刷好評”,是早就趴在Steam上吸血的寄生蟲

因為建立“目錄”的目的,是為了“分類”。而“分類”做想要達成的效果,是便於人去“篩選”。

如何“篩選”出我們所需要的資訊,是當下這個“資訊時代”,對每個人來說都至關重要的技能。活在網際網路中的我們,每時每刻都在接收著超出限度的資訊,這些資訊雜亂無章且毫無脈絡,你以什麼樣的“標準”進行“篩選”,決定了你所身處的“資訊繭房”的大小。

誰都討厭的“刷好評”,是早就趴在Steam上吸血的寄生蟲

各位上學的時候應該沒少在課本里看到“資訊時代”這個詞

而最近,《兵馬俑》與《大多數》這些遊戲在Steam上“刷好評”的事件,為什麼會引起玩家們的憤怒,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這種行為在破壞玩家們的遊戲篩選“標準”。

11月18日,B站遊戲區UP主“獨立遊戲蜥蜴君”釋出了一個影片,名為《什麼時候國產獨立遊戲變成了這個樣子?靠“特殊好評”來撐好評率的意義是什麼?》。這個影片並不像他以往的影片那樣,以介紹和點評獨立遊戲為主,而是著眼於最近處於風口浪尖的兩個遊戲——《兵馬俑》與《大多數》的“刷好評”問題。

誰都討厭的“刷好評”,是早就趴在Steam上吸血的寄生蟲

根據影片所說,當時《兵馬俑》這款遊戲有著誇張的100%好評率,這顯然非常不正常。這款由西班牙工作室Appnormals Team開發的動作冒險遊戲,縱然在部分玩家群體中有著一定的好口碑,但遊戲的整體素質,並不可能讓所有人都滿意。

於是,“蜥蜴君”展示了這款遊戲的Steam評論區,並從中挑出了許多疑似“水軍”的好評賬號。

這些好評賬號的評論雖然都比較“正常”,但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徵:遊戲庫裡只有一個遊戲,也只發布過一篇評測。而評測釋出時正好是遊戲正式發售日,評測時的遊玩時長都在1個小時左右,整體遊玩時間則都在38到40個小時之間。

誰都討厭的“刷好評”,是早就趴在Steam上吸血的寄生蟲

對在Steam上有過遊玩經歷的玩家來說,這些特徵都是相當不合常理的。因為,在這之中你看不到任何“個性”——每個人的興趣、可供遊玩的空餘時間,以及想要寫下評價的時間點,都可能大不相同。故而,這一批高度雷同的“好評賬號”,無疑讓人相當懷疑。

“蜥蜴君”將這些評論稱之為“特殊好評”。無獨有偶,這種“特殊好評”還扎堆出現在近期熱度不錯的國產獨立遊戲《大多數》中。

與《兵馬俑》有些許不同,出現在《大多數》中的“特殊好評”,有著更進一步的特徵:玩家賬號中的遊戲不再是隻有一款,而是除了《大多數》外,還會有兩到三款諸如《三國殺》《Artifact》《卡普空街機合集》等免費遊戲。

誰都討厭的“刷好評”,是早就趴在Steam上吸血的寄生蟲

在關注度上,《大多數》無疑要比《兵馬俑》高得多,但近期正因為一些遊戲上的缺陷與下架問題而飽受爭議。此時,再被爆出有“刷好評”的嫌疑,可以說直接將《大多數》與“Steam刷好評問題”,推上了玩家輿論的風口浪尖。

不少玩家對這一現象表現出相當大的憤慨,“遊戲不好好做只會搞盤外招”的做法與玩家對“遊戲”較為純粹的追求,有著相當大的衝突。

誰都討厭的“刷好評”,是早就趴在Steam上吸血的寄生蟲

還有的玩家,對國產遊戲在Steam平臺上也能進行“刷好評”的操作感到意外。因為,Steam是個以付費遊戲為主的平臺,玩家評論時也必須擁有該款遊戲,且如果是評價後退款的玩家,也會在評測中有所註明。故而,在許多玩家的認知中,在Steam上“刷好評”是個花費過高的行為,有種“吃力不討好”的意味。

誰都討厭的“刷好評”,是早就趴在Steam上吸血的寄生蟲

《兵馬俑》並非是國產遊戲,其開發者與主要發行商都是國外的團隊,按道理來說,他們很難有給遊戲“刷中文好評”的意識。然而,《兵馬俑》的發行商列表中,卻還有著一個plusDSgames(加雞腿遊戲)。這是一家主要業務為推薦獨立遊戲的國內發行商,對國內市場的情況有更深入的瞭解。故而,“蜥蜴君”認為《兵馬俑》評論區中的“中文特殊好評”,主要出自於他們之手。

誰都討厭的“刷好評”,是早就趴在Steam上吸血的寄生蟲

再加上《大多數》這款純正的“國產獨立遊戲”也採取了這樣的手段,甚至比《兵馬俑》要更為明顯,這令“蜥蜴君”對眾多“國產獨立遊戲”抱有了“恨鐵不成鋼”的態度。

事實也的確如此,Steam上一直存在著國產遊戲“刷好評”的現象。

2019年,一款名為《叢林掠奪》的國產獨立遊戲,就因為明顯的“刷好評”行為,而被Steam進行了下架處理。據悉,這款遊戲的作者還有另外兩款遊戲,同樣因為“刷好評”的行為,在這次處理中被一併下架。

誰都討厭的“刷好評”,是早就趴在Steam上吸血的寄生蟲

而近兩年Steam上大批次出現的國產頁遊,也同樣是“刷好評”現象的重災區。雖然這些遊戲大多評價等級都是“褒貶不一”或“多半差評”,但其好評區中的確不乏一些“特殊好評”的評測。

誰都討厭的“刷好評”,是早就趴在Steam上吸血的寄生蟲

國產單機遊戲在千禧年前後的短暫發展後,因為一系列問題陷入了一段很長時間的停滯期。直到幾年前的《中國式家長》與《太吾繪卷》爆火,才讓Steam上的國產遊戲開始有恢復元氣的跡象。然而,近幾年短暫的國產單機遊戲復興中,著實存在著不少的“亂象”,這次事件中的“刷好評問題”則是其中之一。也因此,很多人都在這次事件中,將矛頭指向了一系列“不作為”的國產遊戲。

誰都討厭的“刷好評”,是早就趴在Steam上吸血的寄生蟲

但必須說明的是,雖然不能否認有不少國產遊戲採取了“刷好評”的方式來進行不正當競爭,但“刷好評”這件事絕非國產遊戲所獨有——某種程度上而言,全世界範圍內的所有遊戲開發者與發行商中,有著相當數量的一批人,都嘗試過走這條“捷徑”。

光是2017年1月,就有先後三個遊戲工作室,因為“刷好評”暴露而被Steam下架了遊戲。

月初,一位名為Vasily Bulygin的開發者,利用Steam的系統漏洞,建立了很多Steam賬號來給自己旗下的三款遊戲《bOllO》《Sekwere》《.atorb》“刷好評”。Steam方面在發現後,將這三款遊戲都進行了永久下架處理。

誰都討厭的“刷好評”,是早就趴在Steam上吸血的寄生蟲

圖中大意:我們(Valve)已經發現了可疑的行為,涉及該遊戲的開發者Vasily Bulygin控制的多個Steam賬戶,這些賬戶被用來利用CommunitMarketplace併為他自己的遊戲釋出正面評論

由於這些原因,我們將結束與Vasily Bulygin的業務關係,並將他的遊戲從銷售中刪除。 如果您之前購買了這款遊戲,它仍可在您的Steam庫中訪問。

月中,一位名為Matan Cohen的製作人,與油管上的一位遊戲主播Jim Sterling有過幾番爭吵。起因是Jim Sterling抨擊Matan Cohen所製作的遊戲《Art of Stealth》過於“垃圾”,雙方為此進行了一番唇槍舌戰。後來,Steam發現Matan Cohen同樣是利用多個賬戶來給《Art of Stealth》偽造好評,於是就將這款遊戲永久下架了。

誰都討厭的“刷好評”,是早就趴在Steam上吸血的寄生蟲

《Art of Stealth》遊戲截圖

月底,一位名為Lunyov Artem Pavlovych的製作人,被玩家舉報疑似利用“馬甲號”來給他的遊戲《Platformica》“刷好評”,Steam方面在確認無誤後,便將他的遊戲全部下架。事後,這位製作人在Steam社群中發言回應這件事情,他承認了自己的所作所為,也認為自己的遊戲被下架是“活該”的。

誰都討厭的“刷好評”,是早就趴在Steam上吸血的寄生蟲

他說自己“花了兩年做了三款遊戲,結果半天不到全部下架了,真是活該”

除了遊戲製作人親自上陣“刷好評”外,其實也有相當多的人,在專門提供這方面的業務。

2016年,遊戲媒體PCGamesN就曾經對國外網站Fiverr做過調查。Fiverr這個網站是一個面向“乙方”的平臺,使用者可以在這裡建立頁面來給“甲方”提供服務,並收取酬勞。

誰都討厭的“刷好評”,是早就趴在Steam上吸血的寄生蟲

而PCGamesN在調查後發現,在這個平臺上存在著大量的給Steam遊戲寫評論的“乙方”,你只需要付給他們5美元,並提供你在Steam上游戲的啟用Key,就能夠讓他在Steam上體驗你的遊戲,併為你的遊戲寫下一個好評。

誰都討厭的“刷好評”,是早就趴在Steam上吸血的寄生蟲

一直到今天,這類業務你都仍然能夠在Fiverr上找到,就連5美元的定價都沒有太大的改變。

誰都討厭的“刷好評”,是早就趴在Steam上吸血的寄生蟲

有些使用者甚至為了強調自身所提供服務的可信度,還會在自己的服務描述中,給自己曾經評價過的遊戲列一個列表。

誰都討厭的“刷好評”,是早就趴在Steam上吸血的寄生蟲

圖源:PCGamesN《It's about ethics in user reviews - how to get a positive Steam critique of your game for $5》

可以說,Steam上的“刷好評”行為早已是不分中外的普遍現象,從Steam採用好評系統那一天開始,這一行為就與Steam市場所共生——它寄生在Steam的灰色地帶中,深入到了這個評價系統的每一個角落。直到今天,它已經成了無所不在的“灰色幽靈”。

縱觀整個Steam的發展歷史,你都能看到Steam與這種行為在進行著你來我往的交鋒。

而這一切的起源,或需要從當下玩家已經不太熟悉的“綠光”時代說起。

Steam平臺早期並不是一個“只要你交錢就能上”的遊戲平臺,新遊戲的上線受限於稽核人員的認知、喜好與效率,很多遊戲都因此與發行無緣。為了改善這一現象,讓更多的遊戲獲得上線的機會,Steam在2012年推出了“青睞之光”(國內玩家俗稱“綠光”)計劃,這個計劃是在Steam社群中單獨建立一個版塊,遊戲開發者與發行商能夠在“綠光”中上傳自己的遊戲,並讓玩家對其投票,獲得贊成票較多的遊戲,就能夠直接在Steam中上線。

誰都討厭的“刷好評”,是早就趴在Steam上吸血的寄生蟲

“綠光”計劃的影響相當深遠,許多後世出臺並沿用至今的措施,都可以追溯到這個時期,比如固定的100美元發行費用。此外,也正是“綠光”計劃的鋪路,讓V社認識到了無論是多麼奇怪的遊戲,只要找對其受眾,都能獲得其市場,後來的Steam才會決定完全放開對新遊戲上線的限制,開發者只要繳納發行費用就能在平臺上架自己的遊戲。

誰都討厭的“刷好評”,是早就趴在Steam上吸血的寄生蟲

著名的《星露谷物語》便是出身於“青睞之光”

同樣的,許多讓玩家們甚為不滿的負面現象,在“綠光”計劃期間就已經各自有著苗頭:吸引眼球的、大搞擦邊球的遊戲,更容易獲得在“綠光”中獲得支援;遊戲質量非常糟糕,但製作人十分“有情懷”的遊戲,在“綠光”中比比皆是。

誰都討厭的“刷好評”,是早就趴在Steam上吸血的寄生蟲

比如這一款《VR SM模擬器》

而在這當中,透過各種方式“刷贊成票”“刷好評”的行為,則是最為突出且與Steam官方糾纏至今的“頑疾”。

當時有不少開發者或發行商,會透過大量贈送遊戲啟用Key的方式,在玩家群體中拉票。而當遊戲成功透過“綠光”上線後,他們也會繼續採用這種方式來讓玩家們給遊戲打好評,從而獲得更多的曝光率和更“好看”的好評率。

誰都討厭的“刷好評”,是早就趴在Steam上吸血的寄生蟲

當時淘寶上有不少Key商透過這種方式來囤積各種遊戲Key用以販賣

送Key行為的蔚然成風,也使得Steam上出現了不少群組,專門逼迫遊戲開發者給他們贈送免費Key,否則就會在“綠光”中為他們投上不贊成的票。這與前不久《鱷魚偵探布羅格》的主創,因為拒絕為一些“Steam鑑賞家”提供免費遊戲Key,而被這些鑑賞家集體抵制的例子,可謂是一脈相承。

誰都討厭的“刷好評”,是早就趴在Steam上吸血的寄生蟲

這些群組中有著大量“機器人小號”,專門用來投票

此外,哪怕開發者無意透過“刷好評”的方式贏得這場競爭,只要他的遊戲在“綠光”中出現,無論是還在投票中的,還是已經透過了“綠光”正式發行的,都會吸引來無數“神秘人”,為他們提供“刷好評”與“刷贊成票”的業務。

誰都討厭的“刷好評”,是早就趴在Steam上吸血的寄生蟲

屢禁不止,越發猖獗的“刷票”行為,讓“綠光”的公信力大幅下滑。儘管Steam一直強調“綠光”中游戲的票數多少並不是關鍵,他們只是想透過玩家的行為來觀察遊戲所具備的潛力,但這種說法完全無法阻止開發者們去追求更多的“票數”。也因此,玩家們越發對“綠光”感到不滿,更願意去相信那些不走“綠光”通道,憑藉自身遊戲質量,透過Steam平臺稽核上線的遊戲。

而這些問題,也讓V社的老闆G胖,將“綠光”稱之為“選舉失敗的典型”。最終在2017年2月,Steam釋出了《Steam的蛻變》一文,宣佈將清除“綠光”這個Steam發展路上“最後也是最大的障礙”,放開了新遊戲上線的限制,為遊戲開發者們提供最直接的遊戲發行渠道。

誰都討厭的“刷好評”,是早就趴在Steam上吸血的寄生蟲

可問題在於,“綠光”的存在,並不是“刷好評”現象得以存續的根源,Steam這個越發壯大的遊戲渠道,才是無數遊戲開發者與發行商“頂風作案”的目的。和手機軟體市場中“刷好評”爭取排行榜排位、首頁展示等做法一樣,在Steam中“刷好評”所求的同樣是更多的關注度與曝光率,最終追求都是讓自身的遊戲獲得更多的注意,從而掙取更大的商業利益。

誰都討厭的“刷好評”,是早就趴在Steam上吸血的寄生蟲

某位“刷好評”的開發者留言

即便失去了“綠光”這個極為方便的載體,Steam本身的評價系統,仍然存在著相當多的灰色地帶,能夠讓這一行為存身。

而V社顯然也意識到了這一問題。在“綠光”計劃的末期,他們就已經開始有意識地整頓一系列亂象。

2016年9月13日,Steam更新了玩家評論系統的社群規則,在具體的更新說明中,有專門一個部分用來闡述Key對評論系統的影響。他們認為,免費Key很容易被人以“誇大評論分數”的方式使用——根據他們的調查分析,至少有160款遊戲因為發放免費Key,而獲得了更高的正面評價。

誰都討厭的“刷好評”,是早就趴在Steam上吸血的寄生蟲

圖中大意:Steam Key一直是開發商免費贈送或透過其他線上或零售店出售的,這一點並沒有改變。然而,這些Key最終很容易被用於誇大評論分數的方式。對整個Steam遊戲的分析顯示,至少有160款遊戲的正面評價中,使用CD金鑰啟用產品的使用者所佔比例大大高於直接在Steam購買遊戲的使用者。當然,也有合法的理由說明為什麼一個遊戲會出現這種情況:某些遊戲在Steam上有大量的受眾,對遊戲有相當熱情的早期使用者或Kickstarter支持者,他們對遊戲的投入要大得多。但在許多情況下,Key的濫用是清楚且明顯的,例如重複和/或大批次生成的評論,或來自與開發商有關的賬戶的評論。在這些情況下,我們現在已經採取了行動,禁止虛假評論,並將結束與違反我們規則的開發商的業務關係。雖然在社群中,使用者舉報濫用情況是很有價值的,但要檢測這種情況何時發生,哪些來自Steam Key的評論是合法的,哪些是人為影響的,已經變得越來越困難

故而,為了避免Key的濫用,Steam雖然不會禁止開發商獲得併發放免費Key,但自此以後他們將把透過Key啟用遊戲的玩家評論,從整個好評系統的評級中給剔除出去了。也就是說,自這篇公告發布後,用Key啟用遊戲的玩家無論留下多少好評,都不會影響到遊戲本身的評級,這些評測的右上角也會出現一個鑰匙圖示,表明這個使用者是使用Key來啟用的遊戲,並不是透過Steam商店直接購買的。玩家能夠以此鑑別,這篇評測的可信度。

誰都討厭的“刷好評”,是早就趴在Steam上吸血的寄生蟲

2017年3月10日,這一規則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除了用Key啟用遊戲的玩家評論外,所有以免費方式獲得遊戲的玩家評論——包括禮物贈送、免費週末活動等,都將不計入整體的好評評級。自此,從“綠光”時代初期便開始的,以贈Key為方式影響遊戲好評評級的“刷好評”行為,可以說是被完全杜絕了。

誰都討厭的“刷好評”,是早就趴在Steam上吸血的寄生蟲

然而“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即便Steam早在2017年就已經堵上了許多社群規則的漏洞,但從最近《兵馬俑》和《大多數》所帶來的風波上看,“刷好評”這一行為仍然存續至今。

除了這次事件中出現的那些疑似僱傭“水軍”來“刷好評”的方式以外,我們還能看到許多遊戲廠商採用“好評返現”“評論抽獎”等方式,來獲得更多的遊戲好評。

誰都討厭的“刷好評”,是早就趴在Steam上吸血的寄生蟲

透過這些方式來獲得額外的“好評”,雖然為眾多的遊戲玩家所不齒,但如果單純從Steam的規則來看,卻並沒有什麼問題。因為,給這些遊戲留下評論的賬號,都是實實在在地購買了遊戲,並且在遊玩了一段時間之後留下了評測——站在Steam的角度,不論目的為何,他們都算得上是規則範圍內的“正常客戶”。

誰都討厭的“刷好評”,是早就趴在Steam上吸血的寄生蟲

買了遊戲,玩了遊戲,也給出了自己的意見,這些使用者符合“正常玩家”該有的一切特徵

為了探尋當下Steam“刷好評”市場的真實情況,我們偽裝成了某位遊戲發行商的工作人員,聯絡上了一位提供相關業務的負責人。透過一系列的諮詢,我們瞭解到了他們最新的報價,以及一些具體的操作細節。

誰都討厭的“刷好評”,是早就趴在Steam上吸血的寄生蟲

在我們問到現在Steam是否還能“刷好評”的時候,對方給了相當明確的、肯定的答覆。而在關於“刷好評”行為是否會帶來風險的問題上,對方則表示任何“刷分”行為都可能存在一定的風險,只不過目前為止他們還沒遇到過。而且,他們也能夠透過進一步最佳化“刷好評賬戶”的賬戶軌跡,比如最佳化遊戲時長、最佳化文案等方式,來規避其中的風險。

誰都討厭的“刷好評”,是早就趴在Steam上吸血的寄生蟲

為了保護雙方的隱私,以及避免一些不好的影響,我們隱去了聊天雙方的個人資訊

而當我們問到是否需要我們來提供“刷好評”的賬號的時候,對方則表示相關的文案與賬號他們都會提供,我們只需要把購買遊戲所需要的花費付給他們就行。從這裡可以看出,現在的“刷好評”業務提供方已經很明確地知道免費Key對他們來說是無用的,購買相關業務的客戶必須把購買遊戲的費用也提供給他們。

誰都討厭的“刷好評”,是早就趴在Steam上吸血的寄生蟲

在溝通的過程中,對方提供了一份今年8月份剛剛更新過的報價單。透過這份報價單,我們能夠看出,當下的“刷好評”業務已經相當完善,能夠提供數種不同型別的服務以供客戶選擇,從心願單新增到具體的“好評”釋出都有涵蓋,連評論的“歡樂”選項都能夠定向選擇。

根據他們這份報價單中對不同型別服務的細節描述,我們能夠發現他們已經經營了一批十分“擬真”的“好評賬號”,這批超過500個的賬號中不僅有新老賬號的混合,還有這相當細緻的分類,評測的字數、評測的“真實度”、評測的時長等都有著相當嚴謹的分級,還提供了一定的“售後服務”。

誰都討厭的“刷好評”,是早就趴在Steam上吸血的寄生蟲

誇張一點說,按照這份報價單中所提供的資訊,以及我們與對方溝通中瞭解到的一些細節,在購買相關業務後,遊戲方的確能夠獲得一大批足以比擬甚至超越真實玩家反饋的“誠懇評論”。即便真的與普通玩家的評論存在一定區分,但如果不是非常細緻地去甄別,那麼普通玩家可能很難從這些評論中看出什麼“馬腳”。

雖然這些具體細節,只能夠說明我們所諮詢的這一家業務提供方的情況,但其他類似的團隊,既然能夠在這個市場中存活下來,相信他們所提供的業務,也不會與此有本質上的差距。

而這些情況,都說明瞭當下的“刷好評”業務,基本都能夠一定程度上繞過Steam的社群評論規則。他們提供的業務,的確位於Steam方面所禁止的範疇,但Steam方面,卻很難從茫茫評論海中,精準地將他們找出來。

當然,後續Steam的運營人員能夠透過人工幹預的方式來把這些“特殊好評”逐一清理,甚至封禁相關的遊戲。像《兵馬俑》和《大多數》的評論區中,那些問題明顯的“特殊好評”,如今已然留存不多。

但需要考慮到的是,即便一款遊戲存在著相當多的“特殊好評”,也並不意味著就是這款遊戲的開發商與發行商採取了違規操作。

雖然可能性不大,但給競爭對手“刷好評”或者“刷差評”的情況,仍然會出現。此前《鬼谷八荒》“創意工坊”事件鬧得沸沸揚揚,不滿《鬼谷八荒》官方一系列行為的玩家們,為了將《鬼谷八荒》釘上歷史的“恥辱柱”,與《三國殺》的“黑粉”們互相為對方遊戲“刷好評”,以此爭奪“Steam好評倒數第一”的年度鬧劇,足以為說明現實的荒誕與無限可能。

誰都討厭的“刷好評”,是早就趴在Steam上吸血的寄生蟲

我們還為此寫過文章,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在我們的後臺搜尋“互刷好評的《鬼谷八荒》和《三國殺》,誰才是真正的小丑?”

故而,如果Steam方面不能從規則層面杜絕這一現象,那麼面對那些明顯的“刷好評”現象,仍然需要比較慎重地甄別與懲罰,並不能採用“一杆子打死”這種粗暴的方式,否則可能會把事情推上更壞的局面。

所以,就目前的情況來看,雖然遊戲玩家們相當厭惡“刷好評”這種干擾玩家甄別遊戲的“標準”的行為,也不滿於這種行徑對整個市場公平競爭環境的破壞,但在這種行為已經完全契合Steam社群規則的當下,我們已經很難有足夠妥當的方式來根絕這一現象。

我們不知道未來Steam能否透過進一步的規則完善來剋制“刷好評”行為,以目前“八仙過海”的情況來看,這種私底下的“盤外招”,仍然將存續相當一段時間。

只能說,希望玩家們以後能夠慎重看待Steam商店中的那些好評,儘量從多方面考慮這款遊戲是否適合自己。此外,積極舉報那些明顯有著異常的遊戲,也能夠提升Steam官方處理這些問題的效率。

誰都討厭的“刷好評”,是早就趴在Steam上吸血的寄生蟲

很多年前,我在淘寶上給一個賣家打了個差評。我當時買了什麼東西我已經記不清了,但那個商家的反應,卻讓我印象深刻。在我打下那個差評後,三天我就接到了不下十個電話,對方的語氣從客氣到不滿再到憤怒,讓我刪除那個差評的“交易”,則從返利到退款再到送禮。

我刪掉了那個差評,但什麼都沒要,只是為了讓他以後別再煩我。從那之後,我意識到了我對一個商品的評價,在我的眼中與銷售方的眼中,價值是不一樣的。從此,無論我對一件商品評價如何,我都很少在其銷售平臺上進行評價。

對那位商家,我並沒有什麼情緒上的意見。我很能理解在淘寶那個大家都是“好評如潮”的平臺上,一個刺眼的差評會給他們帶來多大的影響。只是,每當我開啟這些購物平臺時,看著使用者評價欄裡“虛假的繁榮”,總會感到莫大的諷刺。

如果可以,我並不希望Steam會變成那個樣子。相信你們也不希望。

最新攻略